第13章 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1)

(日)森田正马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超级心理自控术最新章节!

    【职场中的森田心理学】

    人生的目的是寻找真我

    人为什么而活着,又为什么而死,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生的首要课题,有效地解决这个课题,能减少人类的灾难和痛苦,使人的素质提高得更快,生活得更快乐。神经质患者往往会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但与他们病态的痛苦相比,我们正常人就真的快乐吗?我们的人生就真是有价值的吗?通过对于神经质种种病患的反思,引发我们感悟出:其实,人生的目的就是寻觅真我。

    1. 建立客观的自我判断

    一个人行走在社会中,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挑战与机遇,怎么才能在风雨中不迷失方向,不被虚妄的思绪纠缠,不为失落的情绪捕获,不在困难面前止步?这就需要确定你的立场,建立一个客观的自我判断。

    当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判断时,必须确定是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进行等的事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例如,俗语所谓:“为人父母之心既然昭昭,又怎能只是迷惑于思念子女之途呢!”

    这句话,上一句是在一般场合,对普通家长的心从外部角度进行客观的观察;下一句则是对自己为了子女受苦受累的情况,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观察。

    又如“必死必生”这句话,就是一种纯客观性的判断,意思是说:如果人处在必死的境地,就会设法突破危机,因此必然能免除一死。

    所谓“必死”,是自己为自己设身处地着想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像人们对自己脑袋的重量并不了解那样。

    有时候,人是不能对真正所处的状态进行客观的感受与观察的。只有在经过这一境遇之后,在回想这段经历时,才能作出客观性的判断。

    所以,“必死”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心情。以客观性观察自己,“必死”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具备必死的情感,这就形成了“死的恐惧”。

    有些宣传口号,什么“鼓足勇气”呀,“努力奋斗”呀,“克己爱人”呀,“为社会服务”等等,都是虚妄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单凭想象使自己这样做、那样做,结果必然要适得其反。

    还有,像“人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我自己心中却充满了痛苦”,“我对人们虽然满怀感情,但人们对我却冷酷无情”等等说法,都是将主观与客观上的观察方法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而造成的错觉。

    我们的身体功能和精神现象,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变化运转,就像河水永不停息地流动一样。我们的欲望或恐惧、痛苦等,不是实际存在的事实。换句话说,欲望或痛苦,都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着的。

    对于这些痛苦的判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进一步说,对待快乐和痛苦,只要能够顺应自然地,把快乐当做快乐,把痛苦当做痛苦,就可以了。如果想把快乐进一步扩大,把痛苦尽力减轻,这都是力所不及的想法,是不可能的。除了听任时间自然经过,别无他法。

    所以,一个成熟的人除了对于自己本身的素质作出明确判断外,对于自己的一切感受,切不可过分执著,更不要过早下结论,给自己带上“异样”、“有病”的帽子,从此沉湎于痛苦的深渊。

    他应该顺应自然,诚心诚意地接受那些“成长的烦恼”——那些飘忽不定的思绪和莫名的忧愁,把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适于自己的目标上。只有这样,那些烦恼和痛苦也会自然而然地随风而逝了。

    2. 接受现实,接受自我

    有个经营美容整形诊所的人说,女人对于容貌的美丑有着非常独特的眼光。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们评判同性的眼光,既苛刻而准确。然而,当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眼睛就突然模糊起来了。也就是说,她们戴上了“滤光镜”。

    通常,戴“滤光镜”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看自己的优点,另一类只看自己的缺点。前者似乎是自负型,后者则为自卑型。无论哪类人,都不可能作出客观的评判。

    在接待来咨询美容的女性时,通常首先给客人看几张她本人的照片,正脸的和侧脸的。大多数女性看了相片后都会大吃一惊:“哎呀,这是我吗?”。其中还有人会说:“骗人!”然后便大哭起来的。

    这就是女性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容貌的证据。“原来真有这样的事!”这就是说,她们的镜子只照别人的缺点,照自己的优点。

    要对自己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的确很难,这一点表现在职场上,最明显的地方是,对待工作中的人事变动产生的不同反应,诸如晋级、升迁、评奖等问题,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是一段悲喜交集的敏感期。当然,它也与前面提到的“受害者意识”有关。

    那些得到晋级、升迁的人,自然兴高采烈,而没有得到晋级的,特别是那些确信自己定能晋级而没实现的人,大多会勃然大怒,并这样想:“我在工作上也并不比他差,可是他倒提升了,而我却被排除在外。这还不是因为他总低三下四地巴结领导的缘故吗?公司太不公正了。”

    这个人深信“我在工作上干得不错”,但领导和周围的人都不这么认为。也就是说,主观的评价和客观的评价之间差距太大。他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于是就产生了“受害者意识”。这等于白白丧失了一次审视真实的自我的机会。

    不过,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没能得到晋级而感到悲伤、恼怒,也是一种正常心理状态,不足为怪。关键是不要沉溺于这种感情之中,而是要把每次受到的冲击都视为客观审视自己的契机。

    实际上,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相当困难的。苏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时代起,这就是哲学上的一大命题,佛教禅修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