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破解强迫观念的死结(1)

(日)森田正马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超级心理自控术最新章节!

    所谓强迫观念,就是指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非要想的事物,从而形成的精神冲突现象。

    治疗强迫观念的方法是要消除强迫观念的必要条件,就是对于某种感觉或想法,不要再去特意想杜绝,不要再建立对立。如果没有这种对立,就不会形成强迫观念。再者,如果已经形成强迫观念了,一旦这种对立消除了,强迫观念也就没有了,烦恼也随之消失了。

    1.真病能治假病

    普通神经质和强迫观念的差异是什么呢?

    普通神经质,对因为自己恐惧所引起的这一点尚未加以注意,单纯对自身的痛苦或病态异常忧心忡忡,执著难忘。而强迫观念虽然分明知道自己在害怕,也认为这种恐惧不过是自己的不智,想战胜这种恐惧,但却仍然被吓得心惊胆战,因而形成了精神冲突。

    可以说,普通神经质和强迫观念的差异,就是单纯恐惧与复杂恐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恐惧对象的性质不同有关。普通神经质的关注,至少直接与生命相关联,而强迫观念却主要是关系到自身的幸福与安乐等一些形而上的需求。

    所以,如果强迫观念的肺病恐惧患者已经患了肺病,让他最先、最直接地面对着这种病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强迫观念了。同理,其他的强迫观念,例如患伤寒或胸膜炎等,稍为严重、能威胁到生命安全的疾病,让患者的精神专注在实际的病上,在这期间,过去的强迫观念也会暂时缓解。

    但是,当该病好转时,在身体虚弱或抵抗力弱等条件下,当强迫观念就会再次抬头。

    看到这样的事实,也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在现实中,当强迫观念的患者一度认为自己“必死”时,他们的强迫观念却有因此而被治愈的例子。

    普通神经质也同样如此,但在强迫观念的病因中,思想冲突的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当我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红脸恐惧症的治愈事例之后,收到了不少同症患者的来信。他们说:过去只认为自己是个气量狭小的腼腆人,在看过这篇报道后,才知道自己也属于某种疾病的强迫观念症患者。

    这就是说,他是在懂得了红脸恐惧这个事例后才引起强迫观念的。在不懂得它之前,就不是什么强迫观念。而一旦自己开始怀疑自己有病之后,越想治好它,却越使强迫观念症更加恶化。

    由此可知,我们医疗工作者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却又造成了许多患者的新问题。这必须应予极大的注意。有的神经质正是在对知识有了一知半解的了解后,才使它起到了恶智的作用,从而形成强迫观念的后果。

    2.精神性心悸发作加剧

    正是心理上对诸如健康、安全、名誉等问题的偏执,造成了神经质症状。其中非常典型的,要数我诊治过的一位22岁的大学生。

    这位年轻人体格强壮,而且也不缺乏营养,身体十分健康,只是脉搏总是出现问题。有时仅仅因为精神性过敏,或者情感发生变化,他的脉搏次数就容易出现异常。

    他在接受诊断时,提供给我一篇自述:

    “……特别是对于神经质这种病,我认为,根据患者对病情本身的理解情况,也能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治疗。因此,我先写下自身的经历,其他部分随后会作补充说明。”

    在他的“补充说明”里,详细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境遇变迁和思想变化等内容,合起来竟有25页之多。这篇自述,的确阐述了一些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是稍有些过分。从我的角度来看,写的都是患者自己最关心的情况,而像这种极度关注自我的做法,恰恰是患者的心理特征之一。

    通过这篇自述,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这里,我摘选了一部分能够说明患者神经质特征的内容。

    从他的病历来看,这个年轻人在幼年时代曾患过伤寒,之后还得过习惯性头痛,小学六年级前后曾接受过所谓“治疗神经衰弱的注射”疗法,这种治疗一直进行到他上初中三年级为止。现在,他已经大致恢复了,也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但是,从16岁那年的夏天开始,他几乎每年都犯脚气。17岁那年春天,他考入庆应大学,入学不久便出现了心跳过速的症状,随即在庆应大学医院住了两个月。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

    “也许是从那时开始,神经质症状日趋严重。这种症状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对异性产生憧憬,时常写诗作词,形成了令人讨厌的、多愁善感的脆弱感情。”

    如果患者不将这些情况写出来,医生有可能会误诊。这样一写,不仅是医生,就是一般人看了也能推断得知,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些病态——他只是一味地作自我分析,固执地琢磨他与别人之间的区别,都以自我为中心。

    通过他的家人我了解到,当年10月,他曾在某医院做过除腋臭手术,在回家的电车上,因发生脑缺血而引起一阵骚乱。这次住院治疗两周左右就出院了。

    这个青年患的所谓“神经质性质的脑缺血”,必须详细调查询问其有关情况。然而,具体在他身上,神经质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其余的症状都只是由恐惧引起的。

    他的症状和真正的脑缺血或歇斯底里发作等症状完全不同,许多患者往往也把此种症状说成是中风,但这个青年从未发生过丧失意识或真正的猝倒现象。他自己也表示,尽管本人感觉心情不太好,但心里明白,在到达安全地点之前,自己是绝不会摔倒的。所以,你能发现,真正的猝倒者绝不会还具有他这样的意志自由。

    同时,我还了解到,在学校期间他没有朋友,曾出现孤独感或忧郁状态。对于人生目的和未来,他也常感到十分渺茫。从他21岁那年的3月份起,就又转入京都大学学习。

    3.追寻病因——因母亲去世陷入死亡恐惧

    还有一件事情对这个青年影响很深:在他转学的当年的暑假,他的养母产后突因“暴发型脚气冲心”去世,当时他亲眼目睹了母亲临死前的惨状,因此对死亡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另外,他又担心父亲的糖尿病会遗传给自己。从此,他经常受到死亡恐惧的侵袭。

    同年10月,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旅游,造成过度疲劳。5天后,他的心悸加剧症状复发,而在京都大学医院就诊时却被诊断为脚气,卧床了大约半个月。

    他自己写道:

    “11月27日,可能是因为描绘制图引起了我严重的头痛和心悸加剧,使用了输氧器,喝了兴奋剂酸奶饮料。第二天去医院诊治,医生说这很可能是神经衰弱引起的,并给开了治疗药物,服用后情况稍有好转。

    12月2日,再一次描绘制图时,突然感觉难受,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觉自己要死了,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脉搏大约在每分钟120次以上。回到家后,立即在心脏处冷敷冰袋,然后躺下,晚上10点,脉搏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二天去医院,医生又给开了治疗脚气和神经衰弱方面的药物。从此不再信任医生了。”

    接下来,你可以发现,因为患者对医生不再信任,便自己开始随意诊断起来:

    “我感觉,神经衰弱和脚气影响了心脏功能。现在腿脚有些麻痹,心脏也有些不好。

    病情严重的时候,指甲会变紫,精神更加紧张。似乎能听到心脏‘咕噜咕噜’的跳动声,觉得呼吸不畅、胸腔憋闷,脉搏也不正常。心脏跳动好像与呼吸情况直接相关,脉搏强劲时,常听到心跳的声音,全身都能试到脉搏的跳动,一坐下来学习,就觉得脉搏在胸膛内怦怦乱跳,一点儿也静不下心来,越是害怕,脉搏就跳得越快。情绪一急躁,呼吸就困难,而测量脉搏却只有每分钟60次左右。当病情恶化,朋友说自己的脸胖了时,就会疑心是患了水肿,继而联想到母亲死时的相貌,越发恐惧起来。即使平静的时候,偶尔有剧烈的脉搏跳动,也会觉得恐慌。吹箫时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小便时也像旁边有人正在等待自己一样,尿不出来。一去医院,脉搏跳动就加快,呼吸也极不顺畅。有时早晨一忙,一天都不舒服。”

    这些都是在忧虑或恐惧时的正常心理现象,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患者把它当做疾病的症状看待,进行细微的观察,随之就越发感到恐惧。从患者的这些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很多不必要的忧虑。忧虑的结果,反而会引起身体上各种各样的变化。

    然而,正所谓“梦里的有和无,均为无;迷惑中的是与非,仍为非”,在“我已患病”的错误猜测下,再进行推理判断,必然会出现错误的感觉,其逻辑公式是“是非合一仍为非。”

    就像古人所谓“心之官则思”(心理活动存在于心脏),恐惧感是对心脏运动的一种刺激,所以,患者认为脉搏过敏这种说法是很恰当、确切的。正常人的感觉也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而变得敏锐的,这些患者的恐惧心理就是通过频繁的修养练习,逐步明显起来的。如果患者在不认为自己有病的状态下再来观察自己,就可以看清所谓的一切症状不过都是由恐惧引起的现象。但这一点很难做到,所以患者只能在迷惑的基础上重复着迷惑,继而不断地加重“病情”。比如,问一个患者能否注意到过钟表声?他回答:虽能听到挂钟的声音,但越是凑近越听不到,这是由注意力是否集中和关注目标的差异而引起的。有的神经质患者认定自己听觉过敏,据说,把怀表放在枕边,也会吵得睡不着觉。而这绝不是什么听觉过敏,只是听觉过分固执的缘故。

    有的人说自己从不做梦,而神经质患者多数却说自己经常做梦,以此作为失眠的证据。其实,这仅仅是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让所谓不做梦的人在刚刚睡醒时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做过梦,结果你会发现,几乎是没有人不做梦的。

    广义地说,强迫观念人人都有。比如,当我从剧场回来看书的时候,戏剧中的人物“千代荻”的“千松”的形象,始终牢牢地盘踞在脑海中,注意力一点儿也不能放在书本上。这时候,这个“千松”就成了“赶也赶不走的烦恼的狗”。但因为对这件事不在意,所以并不会产生那么大的痛苦。

    相较而言,临近考试的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往往负担都很沉重。因此,有的孩子就容易形成与强迫观念、恐惧观念类似的那种痛苦。

    比如,现在正在学数学,但他心里还牵挂着昨天的英语分数和明天的历史考题……然而,越是想摆脱这些想法,往往越甩不开,就越着急,于是就越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上。这种情况,就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强迫观念。

    其实,佛教里所谓的“烦恼”,也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执著于“我要摆脱”,人们反而对自己的痛苦加以夸张、扩大,就是病态的强迫观念。若依照我们对强迫观念的了解,拿它对照人们的正常心理,就可以找到自我精神修养的标准,从而可以消除烦恼,而摆脱了烦恼,强迫观念也就不治而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