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读曹雪芹的悲悯之心

长平魂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长平魂文集最新章节!

      红楼梦是部大书,它的博大、浩繁和它在中国小说中的地位吾辈不敢评述。只是通过曹氏对贾宝玉以及众多丫鬟们这些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我能体会到曹氏那颗郁郁、博爱的悲悯之心

    宝玉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我想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贾宝玉。

    他的特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心灵上的平等

    宝玉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这便决定了他在贾府至高的地位。但宝玉除了偶尔的使小性子以外,他对身边的丫鬟在心灵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人一等的心态。宝玉虽然爱欲多多,和丫鬟的厮混中不免带些狎昵或偶尔也有越轨的行为,但宝玉基本上是尊重这些女孩的,没有把他们作为肉欲的工具。比较重视感情,方式也比较文明,不像贾琏、薛蟠把女人作为泻欲的玩物。他追求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比我们现在的人都强调心灵的交流。在脂粉堆中,能有如此举动,实在难得。在如此的梦中浮生里能保持这种心灵上的平等,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和品质。这一点我认为是曹老的功劳,曹老年青的时候在曹家,按我的猜想,在现实中生活中对女人的需求应该是举手之劳的事情,然而虽然他有足够的风花雪月,然而心灵和肉体的天然合一确是那样的难于寻觅所以他在他内心的世界中创造了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宝、黛形象。有人扼腕悲叹,甚至仰天长啸;惊呼宝玉和黛玉的生死离别、千古爱情。曹氏以他的非凡天赋和他的一双慧眼,似乎窥视到了人类男女之间人性心灵深处的真情匮乏。所以曹氏只有在小说中寄情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了。我想在真实的贾府里面,断然不会有真实的贾宝玉、林黛玉的。

    对下人的同情

    宝玉对丫鬟们始终抱着一种命运上的同情。通过金钏儿的死我们可以观照到宝钗和宝玉对另一个阶层人物命运的态度。

    金钏儿弄坏了王夫人的一件东西后,是被王夫人强制下岗的,由此而造成了金钏儿的自杀身亡。尽管王夫人事后说:我只是气她两天,还叫他上来的,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王夫人自己已经承认是自己造成的。宝钗却这样说:据我看来,它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玩完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会说话当钱使。宝钗拍马屁技高一筹。为了讨好王夫人,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贾母和王夫人喜欢把宝钗配给宝玉,多么一个知书识礼的乖孩子。这是第一层次;然后接说: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实际上宝钗完全知道金钏儿的死因。死了人都不可惜,我们设身处地的为金钏儿想一想,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却因自己的不慎丢掉了饭碗,细想金钏儿也就是一个十二、三岁的样子。丢掉自己的工作,能不害怕吗?而宝钗对这一阶层的人没有一丁点的同情。他对下人的轻视态度可见一斑。在宝钗的眼里丫鬟们的命是不值钱的。又接着出主意说: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活脱脱的另一个王熙凤,阶层观念分明。也难怪贾宝玉虽然也仰慕宝钗,但千万个不愿意让宝钗做他的老婆。

    同样一件事,请看宝玉的态度。

    曹是这样描写的: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在下一回(第三十三回)中又写道: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又五内摧伤。再往下又写道: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殉,跟了金钏儿去。家里的一个丫鬟,还是母亲身边的丫鬟死了,宝玉内心却五内摧伤。甚至恨不得跟了金钏儿去。我想作为常人来讲,即使自己兄弟姊妹死了也不过如此吧!宝玉对生命的尊重,尤其对普通人的尊重可以观照出他性格的善良和悲天悯人的性情。

    虽然是描写贾宝玉,实则上是曹氏内心的写照。可见曹氏的悲悯之心。一对年龄相当的人,对一个丫鬟的死,态度经纬分明。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不能够维持的!宝玉出家也就顺理成章了。

    性格中的纯真

    宝玉的性格不复杂。按理说,宝玉生在那样一个家庭,有理由成为一个大观园的接班人,他聪明,有悟性,然而他偏偏是一个叛逆者。他完全可以按贾母、贾政设计的方案走。可是,宝玉没有,他走向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走向了虚无。如果不是贾宝玉性格中的纯真、善良的一面,他也不可能最终走向一条虚无的道路。

    他对女孩子尤其林黛玉的爱实在是太专注了,如果爱的不专注,宝玉会出家吗,会那样的对人生如此的失望吗?为什么宝玉如此的爱林黛玉。他们都有一颗善良、敏感的心。这是他们爱的基础。有人说,高鹗的后续有些拙劣。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高鹗的续,把宝玉和宝钗的这一充满“喜剧性”的结合,将作品的悲剧性推向了高潮。也有人说,宝玉和宝钗的结合是高鹗胡乱点的鸳鸯谱,如果让宝玉和林黛玉结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不敢想象。是的,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宝玉和黛玉结合会有矛盾,作为夫妻是正常的。或者按现在的观点他们有可能离婚。但是,宝、黛两人身上所具有的内心特质决定了他们的心有灵犀。

    敏感的中忧伤

    宝玉对聚散特别敏感,他喜聚不喜散,然而聚少离多。宝玉为何喜聚,因为他内心是孤独的。虽然在大观园他是中心。然而他内心的悲苦是不为大家所理解的。包括林黛玉也不能彻底的了解宝玉的内心。宝玉不喜读书,但不能不读,在这一点上它是弱者。这一点也是他不能和宝钗沟通的原因之一。本来林黛玉应该是和宝玉的心是相通的,然而黛玉偏狭的性格不能和宝玉充分的沟通。导致宝玉的旷世的凄楚、和孤独,当然也与宝玉的人格修养与内心的艺术修养有关。

    宝玉曾说: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还有:我死了,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飘起来自此再不要托生成人。你看宝玉是何等的凄凉。王蒙先生曾说:“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虚无、绝望、悲凉。”我想,这是曹氏的对贾宝玉的塑造,是不是曹先生的一种心态?曹曾是一位沃甘餍肥、锦衣纨绔在美女堆里过活过的公子哥儿。正因为它特殊的家庭条件,才造就了这么一位出类拨萃的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悟性、文化的伟大的艺术大家曹老先生。才有了一位旷世孤独、悲天悯人的贾宝玉。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和曹雪芹是相同的。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