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

长平魂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长平魂文集最新章节!

      椅子是法国剧作家尤内斯库写的一部荒诞话剧。一对年约九旬的夫妇,认为自己活的这么大年纪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圆满的,便邀请达官贵人来家中做客,其中邀请了一位演说家,等大家到齐的时候发表重要演说。

    门铃一响,两老急忙去搬椅子,怕慢待了客人,招呼客人坐下。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客人进来,全部是两位老人的想象。宴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演说家来了,却是个哑巴,咿咿呀呀不会说话。两位老人终于悟出,两人的一生其实连话都没说好;发现真相,终于绝望,最终投水身亡。

    人的一生,好坏全有,在老年时期能够整合自己的经验,要找到一个支点,一个架构或者价值观,提炼出自己生活的意义,感觉自己的一生没有缺憾,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极大的安慰。那对老夫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的价值,于绝望中自杀。这对老夫妇是西方人。

    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因贫困自杀的人不多,法制频道播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对夫妇将自己患了梅毒的双胞胎女儿放在医院治病,医院治好后却不见夫妇来领,电话催几次,开始还得应过几天来领,最后连电话都打不通。医院的医生护士一个个气愤无比,最后不得不报警。警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孩子的父亲,所了解情况令人同情。他的妻子是个精神病人,时间不长才打死了他的母亲。妻子被强制进入精神病院进行精神治疗。他连去医院的路费都没有,不要说交医药费了。这个一贫如洗的男人还得照顾自己的一个智商只有八九岁的哥哥。他想,自己没有钱,医院肯定不会给自己孩子的。这个男人是有绝对理由自杀的。但他没有,在他的脸上我没有看到绝望,是一脸的茫然、一种无助、无奈,一种已被痛苦压得近似于麻木的男人。但他没有想到自杀,中国民族性的东西在他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是一个遭受过列强欺凌的民族,所以这个民族是一个能够承载巨大痛苦的民族。而那对有足够生活经历的夫妇却自杀了。

    两个故事的对比令我们深思。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或者说或者的意义又是什么?

    卢素兰六十一岁,前半辈是个家庭主妇,十六岁在照相馆打工,开过美发店、卖过农产品,五十四岁带孙子。儿子为了让妈妈打法时间,把自己的照相机给了她。学摄影四年,六十五岁时,成了摄影家。

    林精武八十一岁,二零零六年五月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篮球赛,他拿到七十岁组金牌。应邀与南京女子队和上海师范大学篮球队比赛,八天打了七场球。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顽童。就是这位老人,十一年前因肿瘤切掉三分之二的肝。

    七十岁“少年郎”何吉雄,退休后三四年体重飙升到八十五公斤,后参加自行车运动,现在八天能完成1240公里的环岛之旅。

    以上的几个事例,是这些老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这三位老人都是台湾人。

    我想,人的一生,无论年轻或者老年必须有一个生活的坐标,使得心理平衡,才能活的不至于绝望。

    真正的乞丐是几乎没有自杀的,它没有具体的设想,没有宏大的愿望,没有理想,就是能够糊口。他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奢望。所以某种程度上乞丐是快乐的。

    在生活中,大多数自杀的人恰恰不是那类衣不果腹的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甚至有的是思想、个人品位极高的人;说好听一点他们又一定的追求,如果这种追求过于急躁,目标过于宏伟,会走向贪欲,贪欲之心会导致毁灭。

    理想和野心,追求和企羡,需求和贪欲,痛苦和绝望;每一组词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能够把握好度,人便是幸福的,如果超越界线,有可能变成绝望。

    当然,还有一类人,那就是积极否定自己生命的人,比较著名的有:前苏联的玛雅科夫斯基、法捷伊夫,美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中国的三毛。这些人中间,有的是认为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活着已经没有了意义。有的是对生活的这个世界深恶痛绝;还有的是对于世界要求过于完美。

    杰克伦敦很有代表性。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他刻苦励志自学成才成了一个著名作家的时候,他却发现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充满了人性的虚伪、和道德的腐败,它自身的质朴和许多自身宝贵的东西也已消失殆尽。他感到自己有着无限的悲哀和空前的孤独。任何目标都有终极性,终结往往带来深深的失落。

    其实,所谓的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完美的概念总是带有虚幻的色彩,带有理想的成分。真正的完美人和事物是不存在的。比如有相当的一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人格是单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理想自我和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消极、沮丧,甚至丧失自信,悲观厌世。但我赞同此类人对生命的否定。当你活者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否定生命也是消极中的积极。假如,我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大脑不能思考,活着已成为单纯活着的时候,否定自己的生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记得在报纸还是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说巴金老先生活着的时候,曾说过,我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当我不能在写作的时候,我活着已经没有了意思,不想让家人在为他继续治疗。

    还有茨威格,这是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视野的作家,他的人性至上,使他脱离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正是他这一点使他倍感绝望,虽然他居住在风景秀美的南美巴西,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但最后还是和妻子一起自杀。所以,我们推崇珍惜生命的尊贵,但也应该尊敬死者的崇高。因为它的悲观自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人类,我对他的死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活的有意义,当然仅对我自己而言。我们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但死要死的其所。无谓的死是一种逃避,勇敢的死是一种壮举。

    二〇〇七年二月四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