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凤凰谣》有关

杜小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杜小若文集最新章节!

    如果,你用了几分钟读了这篇凤凰谣,那么,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或许更多的时间便不由你自己支配了。因为,写这篇文字的人,正是江南江南。

    没有去过凤凰。想去,但是一直没机会。于我来说,那是一个梦。安放在心灵深处的柔软的梦。细心呵护,不去触碰。或许,凤凰那个地方,更适合独行。

    点开凤凰谣的时候,还只看到一个题记和前面几小段。我很喜欢,毫不犹豫和掩饰的喜欢。更直接的想法是,我应该为这篇文字写点什么。是的,务必。

    必须承认,我对文字是挑剔的。这一点,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性格中那部分该死的高傲和自恋。尽管,这种自恋与高傲又来源于自卑。这是一个解释不清的矛盾的对立状态。另,就是一点酸葡萄心理作梗,自己无法企及的便不屑企及。

    读这篇文,总想到凌空唢呐。旧的,铜质的唢呐,泛着光泽,经一双粗犷大手反复磨砺后生出的光泽。系着红的绸缎,透着甜鲜棉味的大红绸缎。然后,唢呐平地而起,调调里飞出湘西的心跳,唢呐声从容掸落岁月肩上的尘灰。这一切,都被我们亲眼目睹。

    也总在想,这篇文字打动的我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因为一颗敏感又柔软的心,江南具备一种独特的发现细节并准确表达下来的能力。文字的腔调和节拍,都是漫漫的。许多笔触,都是由视觉语言转化而来。与其说此篇是游记,不如说是心灵札记。有些段落,更是一首不分行的现代诗,有着捂都捂不住的诗意。

    对于表达一词,文字无疑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然而通常,我都无法得遂所愿。情感情绪在心中汹涌,直到在某种表面堆积出了泡沫,还是不知用怎样的词句来表达。言辞逼仄,灵感苍白。如至绝境,一筹莫展。这个过程,让我迷茫。结果,更令我窘迫。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里写——美,总使人忧愁。而凤凰的美,这清幽淳朴的美,恰是对江南文字里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起了相得益彰的作用。好似契合。命定的契合。许多的事情都始料未及一样。此刻,我或许可以想象——沱江水里,哪一滴藏着一个异乡人的幸福和秘密呢?

    想到身心俱入。一次灵魂的沉浸,踏着时光纹路。一束光,投身到斑驳的檐角,此时,周围的一切都在黯淡,一些古朴醇厚的气息趁机蹿上了摇摇晃晃的细腰灯笼。如同心甘情愿经历一场善意铺陈的小小阴谋。和江南一起经历忧郁,经历叹息。在精致的多愁里,在率真的悲悯里,体验安静的柔软,并与一些词语纠缠不清——固执,孤独,善良,疼痛,安然,宿命

    我相信,读者和作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息息相关之处。有些时候,是能感觉到作者写文那刻的表情,动作,以及手指敲击键盘的力度。好似一次心灵对晤,随性,自然。是空手徒步走进其文字的。

    前几天乘渡轮横跨沅江,正值黄昏。伫立船头,江水稠绿,泛着潮潮的甜腥,粼粼水波映着天光。登上南岸,石径小路干净清朗,河堤一片葱郁,零星野花,小蝶曼舞,成群的鸟雀在头顶树梢盘旋不散。回头看几条渔船半沉在夕阳的余晖里,船娘正在唤着孩子准备晚饭。一抬头,漫天云朵纯洁到无辜。犹如一幅清晰又安谧的剪影,有一种净,只通永恒。而那刻的沅江,就是我心中的海了吧。于是想到关于生命生活,关于悲欢喜乐,关于到来消逝,关于完满残缺。然后就陷入一个未知的空间,又蓦地想到凤凰谣。

    凤凰是民俗的。民俗,是生活最原始的底片。对于文中描述的一些民俗片段,我感到无比熟悉和亲近。这和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有着一定关系。土里生,土里埋,人生即是如此。乡村也是一部苦难史,所谓的商业化的浮躁和现实只不过是生存之道。那贴心贴肺的泥巴日子,入骨入髓的亲。闭上眼睛就能从记忆中很轻易的把气息和感觉找出来。

    凤凰是神秘的。这种神秘给了凤凰漠视光阴的力量。想得深了,让所谓科技时代无所不知的我们觉得震撼。甚至,要通往这种震撼,我们还在路上。这让我想到一种方言。感觉亲切,可以触摸,可以猜测,就是无法听懂。

    文章的最后,江南给了我们一个低调的温情的收梢。这市井中的红尘,凡俗的温暖,一切都蕴藏于心。浓的,淡的,时间可以帮忙过滤和沉淀。感悟到时,喜欢,成了欢喜。

    另,江南的文字魅力我有避重就轻的带过,没有过多的评论。而在某线某点上做了对意识中产生的意象的一系列的拼凑和连接。这或许会辜负读者最初的审美期待。总之,我希望能或多或少的剔除理性,往感性的方面靠近。当然,这也和我的文化底蕴,生活历练,自身灵性都有关联。想着几年后,或者多年后再回头来读这篇凤凰谣,有另一番感受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