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叔王大爷

淡淡随心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淡淡随心文集最新章节!

    (一)

    二十多年前了吧,也是将近年关。

    父亲领了在镇上做会计的工资,母亲领了在镇上做农民的收入,杀猪,买衣服,买鱼。还有什么不知道,反正是过年的东西吧。

    外面下着厚厚的雪,踩上去喀只喀只地响。

    全家正盘腿坐在火炕上,吃饭,过年之前之后的这段日子家里的伙食总是很好。父亲照常烫了一壶老白酒。

    在外间卧着的狗大黄汪汪地叫起来,母亲同时听到了外屋有人推门进来的声音,她推了里间屋的门,吓呆了。

    一个可以称作人的人,看不到脸,头上带着一顶能称作帽子的帽子。棉衣基本上没有皮了,只有白花花的棉花。脚上的鞋不知道是走破了还是原来就那样,也是白花花的露着脚趾。幸好他的身上背着一个破编织袋,还好手里拿着一个破碗,要不母亲会认为是野人。母亲知道年关来了,家里也来了叫花子。

    父亲听到半天没有动静,他下了炕。推门出来的那一时,他看到了外间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已经摘下了白花花的帽子,尽管有胡子,但是也仍旧是一个小伙子。

    “大哥,大嫂,你们能不能让俺暖和暖和,吃口热饭。”他开口了,是山东味。

    不知道父亲是想起了从山东荷泽逃茺到东北的他的爸爸的爷爷还是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见不得人受苦的人,父亲看了又看,说:“兄弟,进来陪大哥喝口酒。”

    我们几个小孩子立时退到了桌下,这是父亲的规矩,家里有人吃饭我们不得上桌。

    母亲端来热水,拿来父亲的棉鞋棉衣,于是这个叫花子上了我家的饭桌,端起了父亲的酒杯。那一年父亲三十几岁,这个叫花子二十几岁,父亲让我们称他叔,他就是王二叔。

    王二叔不是叫化子,或者说原来他不是叫花子。他的母亲在老家病死了,病死前让他来这里寻他几年前也随着老家的亲人过来这里逃茺的他的哥哥。

    王二叔学过文化,可是文化大革命后再不上。他是走着过来的,一路上吃了多少苦他没说,只说他的哥往家里写过信,就在我们这个市里。也是农村的一个镇上,他不知道是哪个镇,他要一路一路地寻找,没钱买吃的,他不要钱,乞讨饭,只吃一口饭,之后继续走。他已走过了多少个村子,多少个镇,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要找到他哥。今天要不是大雪天他冻得再也坚持不住,他是不会不在外面喊一声音就进来的,他看到我们家热气腾腾地,他也看到我家的房子很大,于是他自己进来,他说没想过喝一口父亲也用来驱寒的老酒,他只想有一口饭吃或是最不好让他暖和一下。

    这王二叔吃饱了,要走。父亲乍乍乎乎地让母亲给这个姓王的老家人找点衣服,其实母亲早已把父亲的那一双军用大头棉鞋找了出来,找出来的还有父亲的一个大手套和一个父亲曾用过的军用旅行帆布袋。可是父亲又看到了这个比他小十多岁的一个小伙子的苍白和虚弱,他对王二叔说:“小伙子,今天就歇在我家吧,明天再走不迟。”

    母亲看了父亲一眼没有出声,其实这一大家加上父亲在镇上的地位,妈不怕。(回忆到这里我倒是有点怕,二十几年前的父亲呵,要是这是一个伪装的强盗呢?)

    父亲腾出了热乎乎的炕头,父亲挨着他睡下。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到另一个屋子里。母亲是一个明理心软的人,我尽管小,也看得出她脸上的微怒。母亲可能在怨父亲酒后的这一点冲动。毕竟这人是个陌生人。

    一夜母亲都没有睡好。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起来做早饭,发现雪停了,院子里却不见厚厚的积雪,只见两个大大的雪堆。

    母亲惊诧的时候,王二叔搓手不好意思地立地那里。“大哥大嫂是好人,俺啥也不能做,出下力,一会哥起来的时候就不用再扫雪了。”他又说:“大嫂,你跟俺哥说一下,俺走了。”母亲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昨日的小伙子,个子不高,但是长的憨厚,只是太单薄。母亲已引火做饭了,她赶紧站起来留王二叔吃过饭再走。

    父亲也醒来了,他披着衣服出了里屋,出门瞪着王二叔,:“吃罢饭再走。”

    王二叔留下来了,不知道晚上的时候他和父亲说了什么,反正他走的时候,父亲不仅仅是给他拿了母亲找来的东西,他让母亲去抽屉里再拿七十块钱,其实买了年货也只有那为数不多的钱了。还是母亲刚卖了一另一口大猪的钱。可能母亲想买一块手表,说是那时的名牌“海鸥”也就是那个价。(这个价也相当于现在的五百块吧,可能不止五百,那时的肉才一块来钱一斤)。

    王二叔说啥都不接我母亲不很情愿拿过来的钱,他推得几乎冒着汗,带着泪。

    父亲也哟喝得也带着汗,带着泪。“借你的,找到你哥,有钱时你再还给我。我的镇子你知道。”

    父亲是镇里的会计,说起父亲没人不知道。爽快有时也霸道,人好但是脾气不很好。

    最后王二叔收下了母亲拿给他的钱,向父亲母亲深深地弯下腰去。母亲抹去了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心疼的眼泪,又从仓房里找出半袋子的冻豆包(这也是我们这了过年准备的东西)。拿给他。

    母亲对他说:“他王二叔,这豆包冻的就能吃,走到哪饿了就啃一口,找到你哥有心你就来个信。”

    最后王二叔走了,他是带着泪水走的,背着用父亲的军用旅行帆布袋状的半袋豆包,穿着父亲一直引以为荣的那双军用大头鞋,怀里还揣着母亲准备买一块手表的七十块钱。

    刚开始的日子,父亲和母亲还念叨几次,这个我们的王二叔找没找到他哥。可是年一过,父亲母亲好象都忘记了这个事,只是母亲看到带在父亲腕子上的手表的时候,会埋怨父亲,父亲从不出声,母亲说得多了,父亲就去镇上的办公室,其实根本没有公事。

    北方的春天来得晚,清明的时候还不见化冻。河里仍旧是冰。时有变成了水的小河也是在阳面。有太阳照着。

    河里的冰不见一块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到家里,我又见到了他—王二叔。

    屋里的地上放着两个袋子,一个是苹果,一个是鱼。边上还有一桶白酒,足有十斤。

    母亲照例在厨上忙着,父亲脸上放着红光,这个王二叔看到我们进来,笑了。

    他下了炕,拍着我们的脑袋:“年前二叔来,吃肉喝酒,一点啥都没有,现在二叔给你们买苹果了,吃去吧。”

    我们不会品尝这苹果是好是坏,就觉得好吃,因为父亲虽上镇上的领导,但是日子都不太好过,我们家里也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水果。再说了,这回母亲再也不用埋怨父亲了,父亲再也不用觉得做了可笑的事而再躲到办公室去。

    王二叔说他尽管没有找到他哥哥,但是他的日子好过了,手上又有几个钱了,年前他走到一市里的集上发现了卖财神画的,五分钱一张,那画好看哪,上面金光闪闪的,那财神也有光亮呢。他想都没想就全买了下来,过年了,农村人都图喜庆,他要把这些财神都卖给农民,总比直接向人家要一毛两毛钱的好。要钱就是乞讨,现在是自己挣来的,他说他一张卖给人家一毛,他第一批卖了一千张,可能挣了五十块钱,后来他又到远点的镇上去,第二次他又转卖了二千多张吧,就这样转来转去的,当人家都高高兴兴地吃着年夜饺子的时候,他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说比他妈死的时候所有的家当都多。

    他的年轻的脸上放着光。他说,年后就不行了,人家都不贴财神画了。他又开始倒东倒西。他来往于一个又一个村子之间,想找到这个市里的哥哥。

    当王二叔又走了的时候,母亲的手表钱一分没少地回来了,也如愿地买了手表。父亲逢人就会讲起他。自豪而幸福。镇里人一提起这王二叔的时候就说,这人还真行呵,会算计呵,真是个神仙呵。于是王二叔又有了一个绰号:二神仙。

    (二)

    第三次见到他可能又要到年关了吧,反正是冬天。

    那天来的是两个人,另一个高些,和父亲岁数差不多,比父亲大吧,我们叫他王大爷。他们是哥俩一起来的,就是说王二叔找到了他的哥哥,其实这一年里,王二叔活动在他哥哥的周围,就是没找到他哥哥。他哥住在和我们镇上相近的一个镇上,可是王二叔是一年后才去的那个镇,在这之前,他一直在相反的方向寻找着他的哥哥。

    他们说了多少话呵,感激的感谢的还有再相交的话,我只记住了一点,他们后来说,让我父亲叫那个大的为哥,叫小的为弟。

    王二叔不再寻找了。王大爷已成家,有了两个女儿。王大爷的老婆在生第二个女儿的时候没了,去见了她从没见过面的婆婆。王大爷这些年来一直带着两个女儿活着。不敢再娶,怕女儿受气。

    王二叔在哥家安住下来。还是不时地倒东西,也不时地挣几个小钱。不过倒什么都不会忘记来到我们家,送点给他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嫂,用的用用,吃的尝尝。

    王二叔最不应的是那年也是年关,看中了一个农村人家的驴。

    那个农村人离他们住的地方不远。王二叔看到了那几头驴的肉。他又看到了想吃驴肉的农村人家的包米。那包米很快就会变成钱,而这包米钱很快就会变成这几头驴肉的钱,他算好了,除了给有驴的人家本钱外,他能剩余不少。

    驴杀了,肉吃了,却下起了大雪。

    没有人来收村人家里的包米,吃了肉的村人也没有别的出处,只有等。王二叔也没有别的办法,他也只有等。

    可是驴的主人家不等了,是王二叔和人家签的合同,所以人家就找他要钱。并且放出话去,要是不给钱就要告上法院,让他去坐牢。

    王二叔苦口婆心地劝着那个人家,王大爷也出头让那家再等等。

    年关越来越近,眼见着雪化不了来收玉米的人不会来了,王二叔也几近绝望。

    在又一次催要驴钱没有的情况下,王二叔喝下了王大爷家的半瓶子农药。父亲当然去了,不过没救活。王二叔死的那年他多大,我不知道,反正还没讨老婆。

    听到消息的我们镇上的人都说:“这二神仙怎么没算算自己死在驴身上!”

    (三)

    王二叔在的时候,王大爷很少上我们镇上来,说句心里话,他要是来我们也都不爱理他,他爱喝酒不说,主要他是杀猪的,就是屠夫。

    他刚到我们故乡的时候,没有亲戚。一个杀猪的老头收了他,跟他一起杀猪,卖肉。过了一年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就是这个早死的王大娘。当这个杀猪的老头看到第一个外孙女出生的时候,自己也撒手去了。留下了一个手艺。说是手艺,那还真不是吹,这王大爷自从老头走了之后,三十几岁的一个山东男人竟把这活干得炉火纯青。一天能杀多少猪我倒是没问过,只是见过他杀猪,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活猪就在他手下变成了肉半子。头是头,尾是尾。下水收拾利索地放在盆子里。

    他除了自己买来用作卖肉的猪,给乡亲们杀猪都是免费的,收拾好了只喝一杯酒,再加两段血肠,他也不吃肉。我故乡的小镇每年年关家家都要杀猪,这王二叔活着的时候,这王大爷来过几次我家,也是年关时来帮着我家或是几个亲戚家杀年猪。这手把,这气度,让他在本就喜欢利落的庄稼人那里得到了相当高的威信。

    别人怎么叫他我不知道,反正我们镇上凡是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大老王。到年关时,人们也热切地盼着,经常问我父亲:“大老王什么时候来?”

    其实他不常来,可是自从他弟弟死了之后,他便一年来几次了,要是赶上年关,有时还在我家住上两天,帮我那帮要杀年猪的乡亲的忙。

    他爱喝酒,每次来都要带上他杀猪专门留下来的好东西,在农村人看来绝对的好东西,猪身上的。他一来就直接去镇里的破办公室里找回父亲,之后和父亲一起进门,一进来就喊着妈妈:“弟媳妇,快烧火呵,俺要和兄弟喝两杯。”之后便把带来的肉或是下货放到厨房里,有时他还带来自己家里的咸鸡蛋。

    王大娘走了多久了问问他家二姐的年纪就知道了,他家二姐比我自己的姐姐大,算起来也有十年了,他从二十多岁守着两个女儿,杀着猪,挣着小钱,把两个女儿供得比我们这种有一个出公家粮食的人家的孩子还水灵。

    父亲和母亲经常和他提起再找个老伴的说法,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当爹又当妈。

    他总是不乐意并断然拒绝,他说:“等老二也出了阁,我再说。实在不行,我就也招一个养老女婿,我帮她们抱抱孩子!”

    由于他的这种不再娶的风传出去,镇上的人又对他产生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恭敬。

    一年年王大爷的女儿大了,他先给大女儿在镇上盖了小楼,又在自己家的原来的院子里盖上了五间大瓦房,他说等他老了就和二女儿在这里生活。

    可是他偏指望不上他的二女儿,人家是招了一个养老的男人,可是她们对王大爷给大女儿盖楼的做法是深恶痛绝。所以对王大爷的态度里也少了些恭敬,总让王大爷觉得有点冷。

    那日喝多了,他对我父亲说:“哎,怕是指望不上呵!当初我给老大盖楼,只是想着我还能干几年,这几年挣的全给老二,可这老二只看到这楼了,就是看不不到我为什么留在她身边。我一年挣的比兄弟你(我父亲)多呵!”

    父亲当然劝了几句,好坏是自己的女儿,外人又能说什么呢?

    母亲之后便总说:“哎苦根呵,结的还是苦蛋!”

    王大爷的女儿在生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再也没有让老爹看一天他的儿子,王大爷也就把自己那点本打算给二女儿的那一点私钱拿来买了另一座院落。

    我从没去过,因为上学紧不说,我也看不上住他边上的二女儿。

    一次父亲和母亲从他那里回来后笑眯眯地对我们姐几个说:“你王大爷要结婚了。”基本上我们姐几个全部目瞪口呆。

    他守了一辈子,这不是晚节不保吗?

    可是王大爷还是轰轰烈烈实现了再婚。

    我见到王大娘的时候是我高中的时候吧,放假回家看到母亲的屋子里坐着一个衣着华贵长的不错的老太太,其实人家不老。王大爷喜滋滋地坐地地下的椅子。怪不得人家都说回笼觉二房妻呢,看看我们的王大爷这个滋润哪!

    不知道王大爷触了什么霉头,本来他和这王大娘过得好好的,自己不再那么拼命地杀猪了,每月杀几个老两口便是吃喝不愁,可是偏偏这王大娘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

    王大娘把王大爷给她的钱都拿给了她的儿子,到王大爷发现的时候,自己本打算和老伴养老的钱也少了不少。王大爷气呵,跑到我家来和父亲又述苦,父亲倒是没有调拨人家夫妻关系,倒是王大爷的二女儿又来了孝心,和王大爷关系近了,好吃好喝地专门让他老爹去吃,吃的时候不带上这个后妈,也不知道她们夫妻和王大爷说了什么,结了不到二年的王大爷在一次醉酒之后就赶走了这个美丽的王大娘。

    王大爷的二女儿卖了王大爷的房子,又把王大爷接到了自己家,王大爷逢人就讲呵:“养儿还是要亲生呵!”

    幸福没在王大爷的脸上停留多久,我听说王大爷后来又过上了以前那种不冷不热的生活。

    前次回去,听母亲说王大爷回山东老家了,去投奔他的一个远方侄子。听说是他侄子亲自来接的他。

    不知道王大爷现在过得好不好?回忆到此终止,我依稀看到在那片纯朴富饶的土地上,一个大大的院子里,王大爷一脸带着笑地坐在那里晒着太阳,健康而慈祥!

    (yuli于2007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