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文若无能,丧权辱国”

浙东匹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面对刘备的提问,思路比较王道的文官,普遍还是觉得曹操有可能是真打不下去、得求和了。

    这部分幕僚,包括鲁肃、沮授,他们纷纷进言,希望刘备慎重考虑如何设计谈判条件、让曹操能相信朝廷接受谈判的诚意。

    哪怕争取到一两分让对方放下武器的机会,也是好的。

    当然,有“王道派”就会有“怀疑一切派”,这方面以法正为代表,他是怎么说都不相信曹操肯相信朝廷的,觉得以曹操之多疑,除非曹操死了,否则没戏!

    两派文官都简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在御前稍稍辩论了一番。

    法正最后甚至撂下话:他不是鼓吹杀戮、不喜欢和平统一,只是觉得曹操这人没救了,多疑是会随着众叛亲离而愈发强化的。

    真要和平统一,还不如指望战场上堂堂正正击毙了曹操,然后再展现诚意,哪怕答应给继承曹操剩余地盘的曹昂封个侯,换取最后一两州的和平接收,也比现在靠谱。

    法正觉得,至少曹昂还年轻经历少,没有被曹操的猜疑链脑污染。建立互信,只能另起炉灶。

    刘备听着帐下五个文官讨论,一时沉吟不语。

    不过,最后大伙儿还是给了一个挺有用的共识结论:那就是双方都觉得,明天的谈判得好好讨价还价,不管最后是否谈成,对方是否有诚意、是否有诈。

    这个结论刚刚抛出的时候,刘备还小惊讶了一下,他忍不住同时问鲁肃和法正:

    “卿等恰才一派支持和谈,一派觉得和谈无望,为何最后在这个问题上,却意见如此统一?”

    法正看了鲁肃一眼,见鲁肃没打算抢答,他才拱手道:

    “陛下,无论是否谈成,正因曹操多疑,才不能直接答应其开出的条件。否则,那不是显得朝廷仁德宽容,反而像是假的,根本没打算履约。”

    刘备也瞬间就想明白了,这点人情世故待人接物他还是很懂的。

    只是最近一两年来,他一直以仁君要求自己,在苦读李素写的《儒法论衡》,已经把世界脑补得可以靠信用感化,有点理想主义了。

    法正和鲁肃的规劝,很快让刘备恢复了理想和现实的认知统一。

    他立刻对法正鲁肃认错:“是朕一时疏忽,只想着曹操派人来谈,定然内部也是阻力重重,瞻前顾后,所以朝廷要尽量安抚展示仁德。却忘了不还价的话,倒像是假的一样。”

    刘备倒也干脆,虚心纳谏之后,很快让众臣讨论一下明日谈判的具体细节,决定到时候就摆开朝议的架势接见荀彧,让面前这些文臣都列席。

    ……

    次日一早,卯时三刻,荀彧和司马兄弟就被召见,来到了汝阳行在。

    过了三层院门,进了正厅,行在的屋宇本就不大,县衙改的嘛,所以正厅也不可能有大殿的气派,能站下几十个人就不错了。

    厅中两侧各站了十个头戴白毦盔的虎贲卫士,门口廊下也是左右各十个,总共才四十个,加上陈到站在阶下统领这些人。

    陈到旁边,两侧各站了三个文官,左首是鲁肃、沮授、黄权,右首是法正、诸葛瑾、徐庶。

    荀彧进来之前,还拿到了一份名单,明明白白告诉他今天列席的有哪些朝臣、如何排班。免得谈正事前还要给他介绍人,反而不庄重。

    所以荀彧是知道今天这场合,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在,连钟繇和荀攸都在后方。

    说不定有机会趁着刘备麾下最才智超群的几个文官不在场,为曹操争取一个相对更好的条件。

    荀彧站定,行礼表明来意之后,还没进入正题,先被陈到打断,训斥他为何不拜。

    拜当然不等于跪,但至少是一个九十度以上的长揖,必须伸直手臂躬身。

    不管怎么说,汉朝大臣面君肯定是应该拜的,除非是有不拜不趋的额外恩赐。

    陈到如此训斥,当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也是被提前交代了的,荀彧这次来见,求和,法理上的定性应该是“乞降”。

    刘备如果答应了对方开出的条件,那也是开恩赏赐曹操一个免罪留爵的机会,让曹操自己想明白,不再尊奉伪君,改换门庭尊奉真天子。

    双方当然不是对等的谈判,一方是君,一方是臣。

    荀彧稍稍犹豫了几秒,觉得也还不算过分。确实,要谈判,前提就是曹操承认刘备为正朔,拜就拜吧。

    荀彧恭恭敬敬按照最全套的礼节拜完,双方这才开始谈判。

    确切地说,是荀彧代表曹操“陈情”。

    具体的措辞,当然另有一番文绉绉的修饰,也不必全部赘述。其中大意,无非是曹操希望保留兖、青二州的治权,但也不敢奢求世袭,请陛下恩准他为朝廷镇东,直至风烛残年。

    另外,就是曹操祈求保留刘和封给他的郡公爵位,或者说请刘备也追认郡公之爵。

    最后,就是希望保举他儿子曹昂,将来可以被任命为青州牧,或青州防御使,终生任职——

    这跟世袭还是不同的,因为曹操要求的只是两代富贵。曹昂如今已年过二十五岁,本来就有官职在身,在刘和的关东伪朝内,有曹操在上面帮衬,曹昂的政绩本来看起来就不错,升迁也很快。曹操给曹昂求官,算不得追求世袭。

    如果做到这一切,曹操愿意遣散刚拉的壮丁和新扩军,只保留一支卫戍兖、青二州的部队,而且这支卫戍部队名义上就是大汉朝廷的部队。

    至于曹操的易帜,那本来就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但是很显然,曹操开的价还是比较高的,荀彧转述的时候都觉得有点不太可能。

    谁让曹操其实压根儿没打算谈成呢,他想的只是借谈判装怂,让刘备轻敌冒进。

    刘备方面,倒也没想逼曹操继续抵抗,但正反两方都觉得必须还价以显得真实、显得朝廷不打算轻易答应,而答应下来就是准备真的做到的。

    所以法正很快代表朝廷扮演做恶人的角色,对荀彧的开价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斥责:

    “荀公,曹操开这种条件,莫不是太没有诚意了!而且于理不合!他要父子两代为兖州牧,那还可以商量。毕竟先帝在时,就曾封他镇东将军、兖州牧。

    陛下只惩戒他天下二分后、不识正朔之罪,这也可以商量。但即便是在刘和伪朝,之前的青州牧可是袁谭,袁谭还没死呢,曹操凭什么开这样的条件?莫非他不是帮袁谭攻打袁尚,而是已经将袁谭傀儡了?”

    曹操在关东伪朝是丞相,他确实可以代表关东官僚集团向刘备提出改认正朔的归顺谈判,但法理上,他也不是什么条件都能开的。

    尤其曹操明面上至今没把袁绍的牌子砸掉,他一直是扮演“帮本初兄清理门户,帮嫡长子对付逆乱贼弟”。至于袁谭被他架空、张郃被他拉拢,那都只是事实,不是法理应然。

    大义名分不能错呐!

    刘备当然可以严惩袁家剩下的人,但天罚自上而出,要罚也是刘备罚,不用曹操先帮他罚!

    荀彧也是有点哑口无言,他倒是没料到刘备朝廷那么坦荡,丝毫不怕脏了自己的手,也不怕拉仇恨,就要亲自严明审判,袁家人该怎么定都自己来。

    “原以为曹公得罪了冀州世族,刘备平冀后,会想着拉拢冀州士绅人心,从而不愿亲自脏手判决袁家残余呢。

    没想到刘备那么堂堂正正,不靠‘假装跟死者不再计较’,来拉拢残余的亲袁世家人心。曹公这次倒是失算了……”

    荀彧内心有些无力,但居然对刘备生出了一丝钦佩。

    之前他也怀疑过李素教刘备的走正道、重塑朝廷信义,究竟有几分真,但今天听了这些,他觉得这个真的可信度,至少又提高了两成。

    不过,荀彧还是再为曹操争取了一番,并且强调曹操之前为大汉有对外拓地之功,曾经靠徐州东海郡光营海贸、开拓三韩、耽罗、对马等等。

    现在曹操有归顺诚意,愿意放弃徐州,若是再不得青州沿海诸港,便无法为大汉征东报国。请刘备考虑以皇帝身份承诺移封云云。

    作为代价,曹操是会把三韩、耽罗、对马等新征服的东夷土地,将来也全部交给大汉治理的。

    一番谈判,刘备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最多只给一个州的布政使和防御使,保留曹操征东将军、郡公爵位。

    而且一个州的布政使和防御使那也是由曹操、曹昂父子同时担任的,这样也不存在父死子继的问题了,不会开“朝廷允许世袭”的恶习源头,双方都留个面子。

    涉及名分的事情,不容让步,将来再给,那也是恩罚皆自上出,不需要曹操帮着罚袁谭。刘备也相信,曹操如果是真心投降,愿意相信朝廷,那这个条件他也应该接受。

    如果不接受,就不是实际利益太少,是曹操不信朝廷!

    是曹操觉得朝廷在虚与委蛇、将来迟早还会秋后算账!

    双方使者往还两三次,谈了前后七八天,最后曹操就是咬死了要保留青州,要出海口,要亲自控制海外领土终生,

    最后,曹操还提出,如果允许他投降,还要朝廷先放开海上封锁,让他曹家的子弟带领一部分军队,先去耽罗和三韩维持地方,好让他安心。

    毕竟,曹操麾下的海船力量,去年被赵云在易水之战中包了饺子,剩下的船都小,大船也来不及新造,所以空有陆逊这样的水军将领,也无法渡海。

    青州外海,一直有大批太史慈的舰队在拉网巡逻呢!

    而这个条件,刘备肯定是不答应的。要是让曹操逃到三韩甚至对马,哪怕只带去几万精兵,将来又要蔓延到无法收拾。

    至于那些蛮夷之地,把曹操搞定之后,刘备自己不会打么?根本不需要曹操。

    最后,曹操假装担心自己和族人的人身安全,不敢信刘备,在腊月十七这天,开始选择了从陈郡撤兵。

    很显然,是曹操意识到谈判破裂,摆出“被迫自卫”姿态,想逐步往青州大后方靠拢。

    青州还有泰山蒙山(沂蒙山)之险,不比关东五州的其他四个平原州,所以曹操集结兵力死守青州的话,再拖两年也是有可能的。

    到了青州,就是啥也不想,专心造船求出海转移,逃一家老小性命了。

    这个姿态很合理,怎么看都是曹操出于畏惧不信,才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收缩。

    陈县很快被放弃,剩下的陈郡东部半郡土地,也在曹军的坚壁清野破坏下逐步撤出。

    随着曹操因为恐惧而退兵,刘备这边对于是否要立刻衔尾追击的问题,讨论也变得激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