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成香饽饽的隐忧

丁香雨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丁香雨巷文集最新章节!

    前不久,一位记者在人民日报上撰发高职生缘何成了“香饽饽”一文,分析了高职生倍受人才市场欢迎而大学生遭遇冷落的原因,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用人单位也需要转变用人观。

    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细细一想,真要操作起来是有困难的。大学生转变择业观,说到底无非就是放底待遇要求,公务员考不取,就进事业单位呗,事业单位不用,就跻企业,大企业进不了,就在小企业里呆。但不管你在哪个单位呆,择业者除非改弦易辙,否则是不可能脱开专业限制的。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也无非是放宽政治要求或学历要求,或放宽年龄限制等,也不可能让求职者从事不适合其专业的工作。像我一个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便符合它的“硕士学位”和“党员”的要求,但专业不对口,这家招聘速录员的中央部委会录用我吗?

    勿庸讳言,高职生属技术性人才,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练,而大学生所学的课程大多是基础理论科学,为将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或应用科学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用人单位依其所需来择人,求职者也只能据其所学而择业。高职生成了“香饽饽”只能表明中国人才市场对理论研究型人才内需不足,而这种不足又迫使中国高校教育步入了一种窘境:高校教育偏重于人文薰陶,若不迎合市场需求,毕业生会因失业、因生存压力过大而搁浅学习,最终不愿或不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若迎合市场需求来调整高校培养计划,又会因偏重培养低层次技术人员而兑变成培训机构,最终不成其为高校。新华文摘刊载了一篇题为日本基础科学进入“播种收获期”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日本基础科学之所以能进入“播种收获期”科教为先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功不可没。而反观中国的教育产出与职场需求之间的衔接现状,确实让人大跌眼镜。系统学习过基础科学理论的大学生没有发挥其所学的用武之地,难道未系统受过基础科学理论教育的高职生能胜任明天的基础科学研究任务?这显然是谬误的,尽管这些高职生深受市场青睐。

    高职生成“香饽饽”多少透射出了高校人文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的萎缩,而这种萎缩极易导致明天的基础科学研究青黄不接或是萎靡难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隐忧之一。中科院朱清时院士批评高校片面追求“做强做大”呼吁教育不能老折腾,要让老师和学生静下心来看书、学习、想问题。教师有固定工作,有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的物质前提,而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奔波于职场,在茫然困惑中发现自己所学皆无所“用”为生存所迫而不得不中途易学,加入到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中,这又算不算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折腾,甚或是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的浪费呢?